東莞之可園,番禺之餘蔭山房,順德之清暉園,佛山之十二石齋合稱為廣東四大園林。佛山之十二石齋已毀於抗戰時候。澳門之盧廉若花園,規模風格,不亞於其他三園,足堪取代了十二石齋。
可園
![]() |
東莞之可園,佔地二千多平方米,以園林來說,面積是小的,園林設計上常說的“小中見大”,此園便是最佳之例子。園中有十九個廳,十五個房,大小門口一百四十多個,迂迴曲折,今天遊園,多以舒懷悅目的欣賞角度,而不是以居住者的態度來觀賞。昔日,沒有自來水,電器化的設備。只有把房間東朝西向,甬道轉折如繞籐,用意在採光採陽,隔音隔熱。每一細部多是豐富的幾何圖案,整個園林便是一件大型的雕塑品,生活在封建社會,足不出戶的小姐女性們,僅看自然界的變化和時間的遷遞,便要度過其一生之歲月。
古典園林的維修和保養,即使在當時,經費也是驚人的,“昔日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”西方國家的王府城堡,傳至今時的後代,也要變賣,以削減其龐大的維修支出。
可園邀山閣
可園的建築物,最具特色是邀山閣。珠江三角洲一帶,河渠縱橫,獨欠山色。邀山閣樓高十五米,昔日來說,整個東莞,盡收眼底。可是,還看不到遠山,唯有“邀請”可也。中國文化的含蓄,可見一斑。
邀山閣的設計,假想今天落成,若參加甚麼建築設計競賽,足堪優異金牌獎。其風格如立體主義,包浩斯的功能主義,國際主義,人文主義…甚麼凝固空間,流動空間,對答空間,對稱空間,隨意空間…的特徵,於此亦具一二。
餘蔭山房
距東莞兩小時船行的番禺,“餘地三弓紅雨足,陰天一角綠雲深”的餘蔭山房,是廣東四大園林之最完整者,其修復手法與效果,僅次於廣州之陳氏家祠。解放以來,沿是番禺縣公所,動盪的文革期間,也能逃過損毀的厄運。
餘蔭山房臨池別館
餘蔭山房,設計手法,酷似蘇杭的園林,景物佈置十分緊湊,但略嫌臃腫,佔三箭之地,也是二千餘平方米,園內建築之命名,雖沒有蘇杭的“荷風四面亭”和“竹外一枝軒”,那般豐富的聯想力和文學修養。深柳堂,臨池別館,八角,池,玲瓏水榭,來熏亭等,其點景功能,亦足八九,且看香港九龍公園內的中國園林,賦名“蓮園”,有園無蓮,貽笑大方。
餘蔭山房園內有對聯很多,頗具境界者有:
鴻爪為誰忙,忍拋故里園林,春花幾度,秋花幾度,
蝸居容我寄,願集名流笠展,舊雨同來,今雨同來。
右聯是解釋餘蔭山房之“山房”用意,慨非劃地為界高不可攀之旨。
當時之文人雅士,喜於時詞對聯,逗弄自然界之景象,如:
別館恰臨池,洗硯有時鷗可狎,迴廊宜步月,尋詩不覺鶴相隨。
步屧尋雲呼燈聽雨,行歌趁月喚酒延秋。
文字是美的,但境界卻遜於董其昌的西湖冷泉亭框聯:
泉自幾時冷起,峰從何處飛來。